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孩子在学校参加书法比赛。老师把孩子的作品放在学校脸书上,只要作品获得最多赞,那孩子就能得奖。你很想让你孩子得奖,于是你就在脸书上发一篇帖,“请大家帮我一个忙,我的孩子在学校参加书法比赛,获得最多赞的作品将会得奖!请大家给我孩子的作品按个赞,让他能有得奖的机会!” 你以为发在脸书上,大家看到了都会帮你按赞。但除了一些和你比较常来往的朋友有按赞之外,其他的朋友都好像没看到你的诉求似的。于是你隔天又再发帖,但结果还是一样不尽如人意。
虽然你已经写得很清楚了,你需要大家的帮忙,但大家都好像不怎么关心似的。
而且大家明明都已经看到了你的帖子,也只不过是进到学校的主页帮你孩子的作品按个赞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帮你呢?
这时候你可能会怀疑到底是不是自己的人缘不够好?
无可否认,人缘好的人确实会获得较多朋友的帮忙,但其实也不是每一位认识的朋友都会非常积极主动地去帮忙按赞的。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做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旁观者效应指的是当有许多人在场时,个体会变得更不愿意提供援助或采取行动的现象。具体来说就是当有人处在困境需要他人帮助时,只要其他人在场,那每个人都可能会期望其他人来采取行动,从而导致大家都只会消极地在一旁袖手旁观。
这一现象的研究起源于1964年的一起谋杀案。
1964年3月13日,纽约市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一名名叫姬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的女性在凌晨时分遭到袭击而后被杀害。这起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吉诺维斯在那段时间内曾多次尖叫求救,当时有三十八名目击者,但没有一个人采取行动报警。
虽然后来证实这起案件的报道有误,据警方调查其实有部分目击者曾试图拨打电话报警。
但无论如何,这起案件引起社会心理学家达利(John M. Darley)和拉塔尼(Bibb Latané)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当人们独自一人时,那他们将更可能对受害者提供帮助,而只要在场人数越多,受害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变得越小。
为什么会这样呢?
社会心理学家把旁观者效应归因于两个因素:责任分散和社会影响。
所谓责任分散是指当越多人在场时,个体就会感觉责任被分散,认为其他人会采取行动,自己不需要承担全部责任。而社会影响则意味着个体会观察周围人的反应来决定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如果其他人都没有采取行动,那个体可能也会认为自己也不需要采取任何行动。
在这个越来越冷漠的社会,如果有一天你在大街上不幸发生意外需要求救时,你可以怎么做呢?
如果你希望能快点找到一个人来帮助你的话,那你一定要指着一个人,问他的名字或者看看他身上有什么特征并讲出他的特征,请求他过来帮你。比如,如果那人是穿着红色外套的话,那你就要对着他喊:“那位穿着红色外套的先生,请你过来救救我!”如果你只是对着大家喊:“有没有人来救救我!”那大家肯定会认为一定有其他人愿意过去帮助你,因此大家都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在一旁坐视不理了。所以,请你记住这一点,因为这很可能会救你一命。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如果你希望朋友们可以帮你按赞的话,那你就不能只是把帖子发在脸书上了。你要私信给每一位朋友,而且不能只把文案发给他们。一定要加上他们的名字,不然你朋友会认为你这条信息是群发的,也就是说你是对着大家说的,那你朋友就不会理会了。加上你朋友的名字,让对方知道你是对着他说话,那你朋友会就会更愿意帮你这个忙了。
当你有急事不能出席会议,想请同事帮你一个忙。因为发到聊天群里是最方便的,一条信息就能问到所有的同事,于是你就在群里问看有没有同事愿意帮忙。结果,没有一个人回复你。同样的,当你在聊天群里发信息征求团队的意见时,很多人也会选择对此视而不见。所以,如果你想要得到答复的话,那你就要私下问问你同事。如果你需要大家都参与讨论的话,那就要私信每一位团队成员,并请他们在群里发表各自的意见。
看完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帮你了吗?
那是因为你要求“大家”来帮你,而“大家”都以为“大家”会帮你,所以自己就可以不用帮了。以后不要再怪大家不够积极,或怀疑自己人缘不够好了。用对的方法去请求别人的帮助,这样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