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来自印尼的新闻引发了热议。
一名大学生因为没有钱去巴厘岛参加毕业旅行,和家人闹翻。她觉得自己没面子,甚至情绪激动到要求家人卖掉房子来成全她这趟旅行。
消息一出,理所当然地引起网民群起而攻之,各种冷嘲热讽,说她不懂事、自私、不孝。
但我觉得这不只是这名女孩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也许很多人无法理解她,觉得荒谬、离谱。可我们是否愿意退一步,站在她的角度想一想?
对这位大学生来说,不能和同学一起旅行,确实是件很丢脸的事。因为她活在一个所有人都过得好的时代。
社交媒体每天都在展示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毕业旅行、精致打扮、咖啡奶茶、健身照和阳光沙滩。久而久之,看起来过得不错就变成了一种社会规范。
当所有人都在朋友圈分享海边的合照,只有你一个人窝在家里,这时的你会不会觉得自己还是个正常人?
过去,尤其是对一些长辈来说,大家都穷。你穷我也穷,没什么可比的。
既然大家都一样,所以就不会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而感到丢脸。
但现在不同了。随着经济发展,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被当成了常态。
但这个常态其实并不属于每一个人。
当你没有这些生活方式时,感觉的不只是落后,而是仿佛无法融入群体、甚至觉得自己很不正常。
她要求家人卖房,当然不是理智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像个巨婴一样。但身为一名还没有能力去赚钱的大学生,除了向家人开口之外,她还能怎样?
你可不知道她心里多么渴望自己也能活得像个正常人一样。
看着大家都能去旅行、喝奶茶、晒自拍,却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无法拥有这些事物的这个事实。
这就像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穷人那样。
一个穷人如果获得一笔突如其来的小奖金时,往往都是急着要把钱花掉而不是想着要如何善用这笔钱让它增值或至少把它存起来以应对接下来困苦的日子。
钱一到手就马上拿去买奶茶、星巴克、买一双平时买不起的鞋。
对他们来说,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不理智,而是他们终于有机会像别人那样活得像个人,对他们来说,这不是奢侈,是尊严。
同样的,许许多多的中产阶级也和这名女大学生一样。
为了看起来过得好,他们追求与富人相似的日常:住得宽敞,吃得精致,穿得得体,孩子读名校、假期出国旅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努力向上靠齐。
然而这份模仿并不止于日常消费,更深层的,是对财富结构的模仿,尤其是对拥有多间房产这一件事。
当富人谈论房地产投资、收租、增值,中产也开始把买房当成了财富自由的代名词。哪怕经济能力并不宽裕,也要咬紧牙关跟上脚步。
“房地产是最好的投资。”
“现在不买,难道等房价越来越高后才买吗?”
“现在辛苦一点,以后就轻松了。”
这些话听起来都像理性分析,其实更多是来自内心的不安:不拥有,就等于被社会边缘化。
贷款买下第二、第三间房,只因为别人也在买;租不出去也好,现金流吃紧也罢,至少我也有在投资,至少我像个富人。
但这种不加思考的模仿,最终往往会反噬自己。表面看起来资产增加了,实际上生活品质却不断下滑。
压力越来越大,储蓄越来越少,一场疾病、一个变动,都有能让整个家庭陷入经济困境。
最可惜的是,他们本可以选择一种更稳健、更贴近自身条件的生活方式。
可是,当中产阶级被困在“我必须要成功”、“我必须要有钱”的集体焦虑中,就很难停下脚步思考:
“我真正想要的,是生活的质量,还是社会的认同?”
“我是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还是在模仿别人的人生轨迹?”
这次,我们不妨就借着这名女大学生的事件,好好反思一下。
她的情绪化、她的冲动,乍看之下确实不可理喻。
但在批评之前,我们能否停下来思考,我们真的有比她理智多少吗?
我们是否也曾因为怕被看不起而做出超出能力范围的消费?
是否也曾为了跟上别人脚步,而逼自己承担根本不必要的压力?
是否也把要看起来像个人样,误当成了活得有价值?
这名女大学生的问题,并不是她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共同的问题。
她只是把那份焦虑、羞耻、不安,赤裸裸地演了出来。
而我们其他人,也许只是演得更体面,更隐晦一些罢了。
也许穷人在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时,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然而中产阶级的你我,其实可以选择一条更理智、更贴近自身能力的道路。
发表回复